联芸科技IPO解析:从估值152亿到关联交易,数据一致性与独立性成上市关键考验

  在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联芸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芸科技”)以其在数据存储领域的卓越表现吸引了广泛的关注。2024年5月31日,联芸科技成功通过上市审议会议,随即在6月3日向监管机构提交了注册申请,标志着其向公开资本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本次首次公开募股(IPO),联芸科技计划发行不超过1.2亿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至少10%,旨在筹集151,989.33万元资金,用于三大核心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

    联芸科技此次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新一代数据存储主控芯片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AIoT信号处理及传输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以及“联芸科技数据管理芯片产业化基地项目”。基于此,公司的IPO估值被计算为不低于152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市场对联芸科技技术实力与未来潜力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募资规划中,联芸科技曾计划筹集20.5亿元,其中包含5.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然而,最新提交的文件显示,公司已决定剔除这部分补充流动资金的计划,将募资总额下调至15.2亿元。
财务表现波动与长期盈利能力的挑战
    作为一家专注于数据存储主控芯片和AIoT信号处理及传输芯片的创新型企业,联芸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79亿元、5.73亿元和10.34亿元,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波动较大,从2021年的309.99万元盈利,到2022年的-9838.60万元亏损,再到2023年的3105.03万元盈利,业绩的起伏表明公司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面临着不小的财务挑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联芸科技在2022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截至2022年1月31日,其母公司报表显示未分配利润为-5717.66万元。这一数据揭示了公司自成立以来至改制前的累积亏损情况,引发了外界对公司历史盈利能力的质疑。尽管通过改制,联芸科技在账面上将累计亏损归零,但在实际运营中,如何持续提升中长期盈利能力,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面对市场的期待与挑战,联芸科技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其能否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市场地位与投资者信心。在资本市场的考验下,联芸科技的每一步都将受到密切关注。

深陷关联交易,海康威视影子下寻独立经营之路


    据招股书披露,联芸科技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方小玲,其个人直接持股比例为8.41%,并通过控制的弘菱投资、同进投资、芯享投资合计持有公司45.22%的股份。海康威视及其全资子公司海康科技则合计持有联芸科技37.3834%的股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股东。
    海康威视与联芸科技之间的联系远不止于股权层面。海康威视的高级管理人员如徐鹏、占俊华同时在联芸科技担任重要职务,这进一步加深了海康威视对联芸科技的影响。尤其在关联交易方面,海康威视及其关联方对联芸科技的业绩有着显著影响,这也成为市场对联芸科技独立性质疑的根源。
    招股书显示,联芸科技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大关联客户——“客户E”(推测为海康威视及其子公司)与江波龙。这两家公司近三年内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55%、57%、48%,平均占比超过53%。尽管联芸科技试图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但“客户E”与江波龙的特殊地位意味着联芸科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江波龙于2021年7月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西藏远识对联芸科技进行了1.35亿元的投资,获得了4.29%的股权,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关联性。联芸科技承诺在未来几年逐步降低与这些关联方的交易比例,但市场对联芸科技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业务独立性持保留态度。
    联芸科技在IPO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它需要证明自身具备独立的经营能力,而非单纯依赖于关联交易来推动业绩增长。尽管联芸科技提出了减少关联交易的计划,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公司能否在脱离关联方支持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业绩表现。
    IPO公司的业绩对于上市估值与融资规模至关重要。若依赖关联交易来提升营收与净利润,从而推高估值,可能在上市后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这将直接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联芸科技在招股书与回复函中未能充分展示其独立性,这成为其上市进程中的一大隐患。

海康威视与联芸科技

年报披露差异揭示潜在的财务

数据“差异”与透明度挑战


    根据海康威视的年报,其采用权益法核算对联芸科技的投资,即按所持有的股权比例确认相应的投资收益。这一方法要求海康威视根据联芸科技的实际净损益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然而,当我们将海康威视披露的数据与联芸科技的官方招股书进行对比时,发现了明显的差异。
   以2021年为例,海康威视确认的对联芸科技的投资收益为810.56万元与-1868万元,据此推算,联芸科技当年的净利润应为2168万元与-4997万元。然而,联芸科技的招股书却显示,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16万元与-7916万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到了2023年,海康威视的年报中不再单独列出联芸科技的收益情况,而是将其归类于“其他”项下,该年度的权益法下投资收益为759万元。考虑到海康威视在其他联营企业上的投资变动,可以合理推测,大部分收益来自联芸科技。但即便如此,按37%的持股比例计算,联芸科技2023年的净利润约为2675万元,这与联芸科技招股书中的5223万元相去甚远。
    更令人费解的是,海康威视2023年年报中显示,其与联营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金额为2.71亿元,而联芸科技披露的与“客户E”(推测为海康威视)的关联交易金额为3.18亿元。这一4700万元的差额,其背后的缘由尚未得到明确解释。

招股书与回复函芯片销量数据矛盾

1158万颗差异

    联芸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芯片产品的销售数量分别为3534.15万颗、3362.19万颗及4400.03万颗,报告期内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58%。然而,根据回复函中披露的数据计算,同一时期内,联芸科技销售给所有客户的芯片数量分别为约3763万、3557万和5134万颗。这一对比突显了招股书与回复函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2021年多出了229万颗,2022年为195万颗,2023年更是高达734万颗,三年累计差异达到了1158万颗。

    究竟是招股书还是回复函中的数据更接近真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背后是否存在着产品销售和业绩数据的“注水”差异?在上市审核过程中,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被视为衡量企业诚信度的关键指标,联芸科技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成为了其能否顺利上市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免责声明:【价值解码】撰写的报告,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分享和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

 



上一篇:佳驰科技IPO:​从股权复杂到会计违规,再到专利疑问,多重挑战下的上市之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